媒体聚焦

贵阳日报 | 推动“端棻文化”研究走深走实

发布者:周术槐  时间:2025-01-13 15:41:04  浏览:

《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》(以下简称《决定》)指出,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。必须增强文化自信,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,弘扬革命文化,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,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,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。“端棻文化”是以贵州文化先贤李端棻先生的名字命名的文化。过去数年间,“端棻文化”研究在贵州省史学会的推动下,在贵阳学院李端棻研究院的精心组织下,取得了丰硕的成果。这一文化的鲜明特质“爱国、进取、改革、创新”,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与肯定,省内外主流媒体对“端棻文化”相关活动、研究成果等曾作了广泛的宣传报道。我们将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契机,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,推动“端棻文化”研究走深走实。

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。爱国,是人世间最深层、最持久的情感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“爱国”这一主题发表重要讲话。2016年11月11日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,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:“爱国主义是具体的、现实的。”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,习近平总书记强调:“要时时想到国家,处处想到人民,做到‘利于国者爱之,害于国者恶之’。爱国,不能停留在口号上,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、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,扎根人民,奉献国家。”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表明,践行爱国主义教育,必须要将爱国主义内化于心、外化于行。爱国,尤其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上。李端棻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爱国者。甲午中日战争后,他清醒地看到中日之间的差距是导致中国在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。中日之间的差距在哪里?在教育!对此,李端棻忧心忡忡,心急如焚。要改变现状,必须走教育救国之路,随后他向光绪皇帝奏《请推广学校折》。对学校教师而言,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,务必忠诚党的教育事业,自觉抓好师德师风建设,让每位学子获得自由而充分的发展。

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。“端棻文化”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,是贵州民族文化中的一朵绚丽的花朵。倡导改革创新,是“端棻文化”的鲜明特质。李端棻的《请推广学校折》,对近代中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做了全面的思考、精心的设计。饮水思源,北京大学能有今天的发展格局,贵州师范教育能有今天的发展规模,我们不能忘记李端棻所作出的卓越贡献。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,就是要贯彻落实好《决定》提出的“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,统筹推进育人方式、办学模式、管理体制、保障机制改革。”结合实际,推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一系列举措,真正实现教育系统性跃升和质变,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全方位的人才支撑、智力支持。

推动“端棻文化”在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上取得更多成果。《决定》提出:“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。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,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,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,推进公共文化设施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置改革。深化文化领域国资国企改革,分类推进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,完善文艺院团建设发展机制。”当前,参与“端棻文化”研究、建设与传播的社会力量主要涉及到五个方面:一是高等院校的专业教师与研究生;二是社科研究机构与文史研究馆的专业研究人员;三是教育管理部门的管理人员和中小学教师;四是离退休的文史研究人员;五是文化演出机构。上述人员在“端棻文化”的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方面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。譬如:贵阳市南明区永乐中学的“李端棻纪念馆”自开办以来,已接待了数以千计的参观者;贵州京剧院编导的新编历史剧《黔人李端棻》,在北京大学、清华大学的演出,获得空前成功,北京日报、人民网的报道引发社会广泛关注;“端棻后学”概念的提出,有力地推进了“端棻文化”的创新性发展,在时间、空间上拓展了“端棻文化”的研究范围,在研究对象上拓展了“端棻文化”的研究领域。2024年出版的《“端棻后学”研究——以李端棻与梁启超的交往关系为中心》,入选了光明日报出版社的“光明文库”。一系列的成就表明,在“端棻文化”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方面,还有许多方面有待挖掘,还有大量工作亟待去做。我们相信,推动“端棻文化”在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上取得更多成果,进一步讲好“端棻故事”、传播好“端棻声音”,让更多的“端棻文化”成果直达学校、企业、机关和农村,一定能更好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,更加有力地助推贵州四大文化工程建设。

(作者系贵州省史学会副会长、贵阳学院李端棻研究院院长)

来源:贵阳日报

【责任编辑】一审:刘彦含      二审:贺电     三审:许晓璐

版权所有@贵阳学院新闻网 制作维护:贵阳学院宣传部  

地址:贵阳市南明区见龙洞路103号 邮编:550005 

备案编号:黔ICP备10200552号-1    贵公网安备 52010202000534号